Michael0607的头脑风暴
注册日期:
2005-5-7
上次登录:
2022-10-15 15:32:25
邮件地址:
thiswind@gmail.com
个人主页:
兴趣领域:
生物学,物理,人工智能,人工生命,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心理学,机器人技术
  Michael0607的头脑风暴
Michael0607的精华标签
Michael0607的更多标签
总共3页 1 23 >跳到
1 
2017-08-08 06:02:57 
  一下子8年过去了,这8年学了很多,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读到当年自己写的青涩的帖子,觉得当时的自己好可爱。立个Flag,继续前行...
阅读(1075) | 评论(61) | 收藏(2)
  机器人这个概念在日本和在欧美有一点区别。
欧美的概念当中,机器人强调自主性。但是在日本的概念中,机器人强调的是操作性,也就是其能力的复杂性,而机器人本身是否自主并不重要,比如像高达这样的有人驾驶的机器人。
有人驾驶机器人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在现代战斗机上已经表现出来,人类的抗过载能力已经成为空战技术的瓶颈,将来的高等级空战必定是在机器人之间展开的,人类顶多只能在地面进行指导,而不是亲自驾驶。
那么这两种机器人哪一种会更受欢迎,更加现实呢?是自主机器人?还是由人操纵的机器人?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军用机器人的问题,在考虑了很多作战的机器人之后,我觉得目前比较现实不是自主机器人,而是受人操作的机器人。尤其是用“外骨骼”技术直接操作的机器人。
原因:
1.一个自主机器人,其可靠性到底有多少?尤其是这个机器人装有武器之后,我们的战士是不是愿意和这样的东西一起作战?毕竟,这个机器的脑袋里在想些什么战士们并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让它作思想汇报。和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东西一起作战时很危险的。而相比起来,一个有人控制的机器人就非常惹人喜爱。比如一个带有一只机械手的小型移动机器人,战士们用它的机械手握着一支手枪,然后遥控它进入危险的屋子里面去。。。
2.自主机器人如何实现敌我识别?即便是人类,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都很难实现敌我识别,更何况是机器人。
3.道德。人类的智力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这是我父亲胡正鹏同志...
阅读(3286) | 评论(1) | 收藏(0)
   
我看了刚才Jake对“能量”的、以及大师对“事件”的两篇文章。我来说一句:
一切都是幻觉,只有运动是绝对的。
...
阅读(2639) | 评论(2) | 收藏(0)
2009-6-10 14:56:18 
  在此我谨提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对高手来说也许不是问题)
传感器是很重要的,不要光是在内存里面写程序,人工智能的程序应该通过传感器与真实世界取得连接。
因为从最初的无脊椎动物开始,智力系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系统,有关这个可以参看M.I.T的Brooks教授20年前提出的理论以及Subsumption架构。
我对蚂蚁群落做了一点观察(就是草地上的普通得蚂蚁),联想到一只蚂蚁内部也好,很多蚂蚁在一起也好,都是许多独立、并行的行为子系统。只不过有的子系统被安装在同一只蚂蚁内,有的子系统被安装在不同的蚂蚁上。
...
阅读(3706) | 评论(16) | 收藏(0)
2009-5-26 14:06:12 
  首先声明我是外行,不懂天文。
根据我的常识,在不到一亿年的时间里,一个被撞碎了的地球似乎还无法凝聚成今天这个样子。
对于大陆为什么开始飘逸,月球岩石年代久远等等很多问题确实目前好像还没有定论。这些问题类似于一个实数到自然数的映射。有很多原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是我们却无法仅仅根据结果去推导出原因来。
对于这种情况,我更倾向于可能性的概率。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完整的茶杯,至少存在这两种可能性:
1.它本来就是一个一个完整的杯子
2.它是一个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而这些碎片都沿着原来的方向又反弹回来,重新组合成了这个杯子(你可以想象一下杯子被摔碎的过程的时间反演,这个过程是完全符合力学规律的,当然,热力学除外)
这很多可能的原因就有一些是低概率事件,有一些是高概率事件。一般来说,凡是可以在实验室当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应该都是高概率的原因所导致的,低概率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很难重复。
对于地球被撞碎这个问题来说,我觉得地球没有被撞碎这种原因的概率很高,我认为地球没有被撞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真的,而地球被撞碎了也可能会是事实,但是可能性很小。


>王为民在行星结构碰撞炸裂论中写道:
---------------------------

行星结构碰撞炸裂论

王为民

(四川南充市龙门中学  邮编:63710......
...
阅读(2627) | 评论(0) | 收藏(0)
2009-5-14 10:32:18 
  如果上一篇《演化的原始动力》所提及的对智力的理解是可行的。那么进而可以推广得到以下结论:智力是生物生存策略演化的高级形式,智力过程其本质与生物演化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生物演化如果我们主观地强加一个“目的”,那么这个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世代的一个个体的生存,而是指以群落为最小单位的物种的生存,甚至是生物圈的生存(似乎有点像盖亚理论)。为了生存就需要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表现形式就是他们的“生存策略”。
生存策略从哪里来?
生存策略是通过演化获得的。演化是一个对可能的解空间进行随机搜索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效率应该是很低的,但是其可靠性(健壮性)相当高。
生存策略并不只是存在于有神经系统的高等多细胞动物身上,其同样存在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甚至亚细胞生命,比如线粒体、甚至病毒。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类比:图灵机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参见《通灵芯片》),可以编程实现,同样可以用硬件实现,甚至可以是机械实现,这些不同的实现形式好不影响其作为图灵机的计算能力,区别只不过是计算的速度和所需的能量代价不同而已。
同样的,生存策略并不一定非要表现为基于神经系统的行为,其同样可以表现为基于复杂蛋白质结构的化学过程。
所以,我认为,智力与生物演化存在一致性。
*注意:我认为,“智力”不是一个名词,而应该是一个动词。智力不是一个可以可在光盘上的静态的东西,而是一...
阅读(2937) | 评论(5) | 收藏(0)
2009-5-14 0:25:17 
  这个题目是我在编写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程序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
我认为智力是两个层面构成的:
1.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非常完美地对应有限状态机。有限状态机本身是一种策略。
2.生成策略,这一点应该对应“创造力”。
把智力简单地归结为创造力是不对的。
智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一个流动的东西。这个流动的东西的每一个时间点的瞬间切片就是一个具体的策略(有限状态机),而这个流动本身,就是对现有策略的不断修正,同时不断产生出新的策略。
也就是说,创造力是这个变化的过程本身,而具体的策略就是这个变化在时间上留下的轨迹。对于同一个事情,今天的策略肯定要比昨天的策略稍好,这就是智力的演化。这个演化可以发生在低等动物(比如昆虫)的世代演替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高等动物(比如人类)的神经系统当中。
所以,我认为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形式的智力:
1.昆虫形式的智力,这种智力的策略变化发生在不同的世代之间,而具体的每一代都是这个演化过程当中的一个读数。(昆虫的行为策略在其一生当中是不会发生更改的,昆虫之所以能获得越来越好的策略,完全依赖于突变)
2.人类形式的智力。这种智力的特点是很多互相连接的运算单元组成(神经元)。信号(化学的和电学的)在整个网络当中不断流动,于是整个网络在时间轴上是不断变化的,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时刻,这个网络所代表的策略集合都是固定的(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有限状态机的集合),然而随着信...
阅读(3096) | 评论(1) | 收藏(0)
2008-12-9 0:11:50 

  今天我在继续考虑控制系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
外部世界的信息 -->  传感器 --> 大脑(处理单元) --> 行动单元(马达) --> 外部世界
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小机器不断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做出反应,而它所作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外部世界从而使其获得新的信息。如此循环不止。
由于这个循环的存在,所以大脑也在不停地工作。
可是,一旦这个循环中断了,那么大脑就会停止运行。(这里的大脑是指控制程序里面的一个子系统)。
为了让不能从外界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大脑还能继续运行,就必须虚拟一套刺激出来。嗯,也就是说,需要在内部模拟一个外部世界,以便向大脑提供信息。如下图
用并行模式来写控制系统,如果要让大脑保持运行,似乎内心世界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下面是另一个问题: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人类的内心世界过于复杂,不利于讨论。那么一只小昆虫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内心世界是类似上图的样子,那么小虫子的内心世界应该和它所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应该是非常相似,甚至是一模一样。唔,,也就是说,内心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翻版。
那么内心世界最初是怎么起源的呢?会不会和视觉暂留一样,内心世界最初的起源是由于神经元之间的信号暂留?
 
于是又有了第三个问题:DNA的遗传物质应该至少有这样两个矛盾要处理:
1.机体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生物的行为应该是...
阅读(3795) | 评论(9) | 收藏(0)
  要让机器人制造机器人,通过流水线来做看似不太现实,因为流水线制造流水线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太笨重了。从工程的角度看也不太合理。
用类似乐高积木的小结构块来搭建机器人应该很不错吧。这样的机器人不仅可以搭建出和自己一样的机器人,而且还可以自己扩展自己,自己修改自己的设计,很方便啊。
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指引一下吗?
...
阅读(3909) | 评论(2) | 收藏(0)
2008-11-29 20:50:42 
  假设:
1.节点:计算节点
2.连接:就是一个可以控制是连通还是断开的数据线
3.用节点和连接可以构造成一个简单的网络。
4.改变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就可以改变网络的功能
5.所有可能的连接方式都是这些节点的完全图的子图
那么,我们可以先把节点连成完全图,然后通过断开一些连接来达到改变连接的方式。
在三维空间当中,很多节点连接成一个完全图,比较合理的形状应该是球形:
A:所有的节点均匀分布在球的表面
B:球的内部是所有的连接线
这个形状看上去和大脑的结构很相像。
 
当时想到这个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有可能实现穿透地球的无线通信,那么其实就有可能把地球上各个地方的计算节点连成一个这样的网络了。
...
阅读(2612) | 评论(1) | 收藏(0)
总共3页 1 23 >跳到
2012-2022 www.swarma.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