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omery的头脑风暴
注册日期:
2003-6-11
上次登录:
  meomery的头脑风暴
总共3页 1 23 >跳到
2007-9-16 12:34:35 
  替一个朋友问个问题。她正在Emory商学院读MBA,某日上课时教授提到中国的GDP可能被过分高估了,理由是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远远低于GDP的增长。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要奋力辩驳,但是究竟应该怎样说理呢?有没有哪位高人能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她特别列举了中国限制私人汽车等等举措,以证明中国在积极推行减低能源消耗的政策。但是教授的评论如下:Your argument was that a low level of car ownership/usage in China helped> to explain the low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energy relative to the> US. You need to compute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car ownership/usage over> the relevant period (1992-2002) for the US and China and explain the how> the numbers should affect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Your answer could be one of three> possibilities:> 1. the growth rate of cars in the US is higher than in China, and,> therefore the data support your argument.> 2. the growth rate of cars in China is higher than in the US and,> therefore,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your argument.> 3. the date is inconclusive.> > Remember, there are many other variables that affect relative energy use> in the US and China. We are only focusing on this narrow issue.> > Email me or come by my office if you...
阅读(4053) | 评论(4) | 收藏(0)
2006-7-14 13:58:49 
  MIT的经典读物,包括他们最经典的啤酒游戏,读来很是能以小见大,贴近商业管理的实际。在这里推荐一下。摘选重点章节: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今天,在学习型组织的领域里,也有五项新技术正逐渐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演变成一项创新。虽然,它们的发展是分开的,但都紧密相关,对学习型组织之建立,每一项都不可或缺。我们称这五项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为五项修炼。以下,我们刻意将其中的核心“第五项修炼”先行介绍。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当乌云密布、天色昏暗,我们便知道快要下雨了。我们也知道在暴风雨过后,地面的流水将渗入好几英里以外的地下水中,明日天空又要放晴。这一切的事件虽有时空的差距,然而事实上它们都息息相关,且每次运行的模式相同,每个环节都相互影响,这些影响通常是隐匿而不易被察觉的。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你才能够了解暴风雨的系统。   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也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往往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身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整体变化,更是加倍的困难。我们因而倾向于将焦点放在系统中某一片段,但总想不通为什么有些最根本的问题似乎从来得不到解决。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系统思考已发展出一套思考的架构,它既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拥有实用的工具,可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  ...
阅读(4087) | 评论(3) | 收藏(0)
  一.    弹弦趁歌,沉浸在音乐中的一个女孩儿,只为着周郎“顾盼”,“时时误拂弦”。就是说,周郎的一个眼神,“干扰”了女孩儿的本来“状态”,结果让观众看到的,是“误拂弦”的“失态”。    1927年,德国年轻的科学家海森堡发现,对于微观粒子,要同时测量一对共轭力学变量,测量的准确性会有一个“下限”,这叫做“测不准原理”( 又叫“不确定性原理” The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按照当时经典图景的解释,据说是因为,进行测量操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对测量对象造成“干扰”。首先,“观测”总得用到“光线”,而“光” 对于微观粒子的“干扰”是完全不可忽略的 ――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啊!    小说里读到过不少“目光”干扰的描写:  一道森冷的目光射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几个人被那人这样盯着看,盯得一个个心里发毛;温煦的目光,让人感到安慰;鼓励的目光,会教人发挥潜能,甚至可能从怯场变成创造奇迹。。。    和“测量”一字之差,我们读书时更熟悉“测验”。 “测验”得出一个分数(相当于“测量”的“读数”,也就是我们每个月抄电表的“抄见数”),据说是用来考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面对测验,同学们会紧张,会受到“干扰”,于是就“测不准”。我们也常说,“测验”和考试未必能考查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    前面说起过,“测不准”是由于“观测”对物体的“干扰”,这只是一种“旧量子论”的逻辑图景。按照量子力学,我...
阅读(4077) | 评论(0) | 收藏(0)
2003-12-14 14:17:27 
  America is a beautydresses up with moneyShe appears magneticeven without some historyMillions of migrantsrush at this countryThey say it’s a heavenand everything looks dreamyThey enjoy MacDonald’sno matter whether it is tastyThey love pop musicas it makes heart comfyThey’re fond of libertyso it seems they’re freeThey appreciate public welfarealthough it comes from their taxesAmerica is a beautyeverybody told meWe’d like to give up everythingjust for an citizen identityAnd when I ask whythey all laugh at meIt needs no reason to believeotherwise you’re just sillySongs say “God bless America”so the land should be safetyEven sometime God forgotPresident Bush was on dutySee he revenged our insulton more and more enemiesSo nobody dares to doubt nowAmerica’s dignityDon’t you think that’s enoughto make you love this countryDon’t you think it worth fightingfor this dreamland over the seaSo stop asking questions hereand go back to studyIf someday you got your offersyou might get chance to go and seeYou’ll see everything I said is trueand fell in love with this countryThey said it again and againuntil my ears began to ringI think I was scaredstood there dumblyAt last I said somethingwhich drives t...
阅读(3288) | 评论(4) | 收藏(0)
2003-11-19 15:00:27 
  我知道这个题目很大,不是自己浅薄的学识可以完整阐述的高度,我的观点可能也会比较狭隘和偏激,但是依然想在这里提出这个话题和大家讨论,因为实在是希望大家能给这个问题一些关注和思考。传媒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目前最大的产业,大量的影视、书报等文化产品带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涌向世界各地,成为继飞机出口之外出口额最大的商品。我是做航空器材补充的,知道这一行当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和垄断优势(由于波音霸占了龙头地位,所有器件都要去它指定的厂商购买,否则难以保证安全性和匹配性,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被它牵着鼻子走,拱手送去大量外汇,而有可能只一个阀门就要几万美金!)但是传媒这样一个根植文化的产业是我们自己的,至少目前,中国市场这块最大的蛋糕还没有被瓜分掉,本土的主流媒体占了大多数优势。但是,从“星空传媒”携带着channel[V]等节目入侵南方电视网之后,中国传媒界开始意识到危机了:跨国传媒巨头正对我们的市场虎视耽耽!而综观国内的传媒市场,我们还没有完全放开思维:诚然,在大城市里已经开始出现把传播当产业来经营的集团、公司,但在更多的内陆中小城市,“传媒”的概念甚至都不清晰——那里只有新闻机构(地方报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还停留在“党的喉舌”的初级阶段!既然共产主义的美好幻想已经被推向无限遥远的将来,我们必须意识到大众的素质还远远达不到当初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假定的理想水平。说白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并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更加高尚,他们一样...
阅读(3434) | 评论(13) | 收藏(0)
2003-10-15 13:20:49 
  北京的朋友们,下面有些文字可能有班门弄斧之嫌,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摇滚还是流行,我们不得不承认欧美音乐总是吸引了绝大多数受众的眼光。当然,我指的不包括正身处“韩流日风”之中的那些。对于中国摇滚的认识,大多数圈外人其实还只停留在崔健、黑豹、唐朝和窦唯(估计很大程度上还是托了王菲的宣传)。我说的是圈外人。那么圈内人的情形如何呢?我没有从事过专门的调查,也不敢妄下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摇滚正处于一个成长期,而且应该算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成长期。说这样的话不能算是毫无根据,至少这两年的迷迪音乐节、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都说明了这一点。我很想为中国摇滚的现状做上一番全面的分析,可惜我没有积累到足够的游历和资料。那么看来眼下只能就我比较熟悉的三个城市来简单谈谈:北京、上海和南京。先提到北京是因为它是中国摇滚的中心城市。关于这座城市里的摇滚发展现状,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为止我还没有实地考察过,但即便如此,从周围朋友的口中也可以感受到那种繁盛的气氛。目前中国摇滚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乐队作品都来自北京,或者说,这些乐队在北京找到了签约公司和发展的土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仅以国人自己创作的摇滚而言——注意我讨论的是中国DIY摇滚——北京的风格走向极大地左右了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摇滚风格。当然,我后面会谈到上海这个例外。北京摇滚的顺利发展从大环境上来说应该得益于首都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大批有专...
阅读(4401) | 评论(3) | 收藏(0)
2003-10-14 15:06:59 
  首先声明大家不用担心因为看了介绍之后会破坏看电影时的悬念感,因为我看下来的感觉是:除了晕和乱,我真的不记得太多事情了。以下为原文之一(这是个海外华人写的):00:45,3月31日,看完Christopher Nolan导演、编剧的电影《Memento》(《备忘品》),一头雾水,始终无法肯定电影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且已经回忆不起来大部分的细节。10:45,3月30日,时代广场的电影院,准备看电影《Memento》,我为什么想看这部电影?08:30,3月30日,在34街的某处吃饭,为什么同席坐了这么多的陌生人?糟糕!他们都叫什么名字?07:30,3月30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三楼,Andreas Gursky所摄的巨大照片前。且慢!照片上的这个建筑我在哪见过?我见过它吗?想不起来了…3月20日之前的某一天,具体时间不详,我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说电影《Memento》的?是谁告诉我的?…  《Memento》是我看过的时空结构最大胆、反常的电影。一言以蔽之,是"果"先于"因"的叙事结构。也就是说,观众必须先看到在时间上发生于后的事件,然后才能逐一倒退着看到一幕幕发生于前的事件。整个观看过程好比是一个侦探在头脑中从发案现场逆溯时间而上来重构发案过程,并试图籍推理找到凶手。但,我想,即使是已经达到了观看电影的"化境":心无旁鹫、脑力过人。若想在电影结束时"恍然大悟",恐怕也是不可能的。要命的是对于屏幕上电影的主人公和屏幕下的观众在努力试图记住眼前一闪而过的事物时,它们已经注定被忘记了。主人公和观众都...
阅读(3031) | 评论(1) | 收藏(0)
2003-10-10 13:32:34 
  既然jake提起了关于电影的话题,那么我也来凑凑热闹,补充说上几部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和特别的片子。1,《Jacob′s ladder》。这部片子应该算是心理悬疑片,当初我是冲着主演Tim Robbins买的,关于他我在接下来的介绍中会提到。Tim后来转行当了导演,执导的第一部片子就让苏珊·萨兰登拿了奥斯卡大奖,正因为这位才子型的演员出片非常少,所以难得碰上一部就赶快买了下来。到底是才子接的片子,虽然这部电影没什么名气,但是看起来很有意思。讲述的是一个越战退役的老兵不断地受到噩梦的骚扰,而且在梦境与现实的切换中过着双重生活。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梦境和现实的关系竟然颠倒了,所有的真实反而变成了虚幻,而模糊不清的幻影却其实是一直在他身边的人……那些噩梦究竟为什么会阴魂不散呢?影片的最后竟然揭示了一个秘密……总之这部片子风格很是怪异,那种心理上的压抑和恐怖有一种难言的诡异。2,《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这部片子算是非常有名的励志片,也是让我初识Tim Robbins的影片。它以一个冤案主角的遭遇为主线,从监狱生活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了人性、生死、善恶等等问题。男主角Andy原本是一个年青有为的大银行家,结果因妻子外遇被杀而受嫌疑被捕入狱。在狱中漫长的二十年中,即使面对无数非人的虐待,他依然不动声色地隐忍着,完好地保存了自己内心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利用自己对金融方面的特长,受到了狱警和典狱长的特别照顾和重用。但是,多少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
阅读(3246) | 评论(3) | 收藏(0)
2003-9-23 12:22:39 
  早晨看《南方周末》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说我们政府控制下严密的新闻网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黑客帝国的话,那么它允许少数像《南方周末》这样喜欢搞点适度的披露、攻击、舆论监督之类的报纸存在,则相当于Architect允许Zion的存在一样,原因都是为了给少数反抗精神强烈的个体一个宣泄的出路。根本目的何在?用一种在可控范围内的“言论自由”的假象更好地维护统治的稳定。以前为什么很少有这样的报纸?因为那时我们的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或者说,我们的系统运作还没有达到必须出现Zion的高度。美国为什么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因为他们的社会已经升级到了Zion与Matrix共存的阶段。说到底,反思一下我们身处的环境,绝大多数都是在媒介和舆论构筑的虚拟环境中生存。这个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Matrix无异。那我们自由吗?当然,只要不触犯法律,我们拥有所有正常的权利。可是我们的思想真的自由吗?你每天靠什么去了解世界,接触社会?文明的发达让我们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我们周围有很多途径可以得知信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知道的这些信息,是不是都是真实的?即使是真实的,也都是背后无数的滤网层层过滤出来的,它们客观性的外衣下会暗示着相同的价值导向,而那些与之相悖的东西,早就在你还没有机会见到它之前就被封杀了。记得吗?Agent Smith的触角是无所不在的。是因为我们的政府管得太死吗?我看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资本主义政府提倡的民主、自由的...
阅读(3219) | 评论(3) | 收藏(0)
2003-9-12 12:48:00 
  这是一个美国朋友在E-mail里说起的,我觉得她说得很好。她总说很羡慕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忠诚,而美国人则不那么相信政府。而我觉得,她能够跳出“自己的国家”这一狭隘的观念来公正地审视一切,很值得我们深思。相关内容如下:About 9-11 I have two thoughts. #1 - yes it is very sad and a few thousand people died. And I feel sad about that and wished it never happened.#2 thought - In retaliation, what did our President Bush do? He and his war on terrorism killed more people and has destroyed more land than the twin tower attack. And he makes whole countries become war zones because of his deeds. Who is the real enemy? Not sure it is not Mr. Bush. Now he wants our congress to approve $86 Billion U.S. dollars for "his" war. And what has been proven lately? Countries are not stopping their fight. The terrorists aren′t laying down their weapons - it seems to be more and more. Even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the war continues in the streets. And, Mr. Bush just wants to get more money for more bombs and bullets and sacrifice the lives on U.S. military people. What is he doing?Okay, you probably guessed - I don′t like Mr. Bush. We have elections next Fall (2004) I hope he is kicked out of the president′s ...
阅读(3408) | 评论(7) | 收藏(0)
总共3页 1 23 >跳到
2012-2022 www.swarma.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