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你在说两个问题,假设我理解的和你想的一样,我最近正好有类似的想法。
1,我觉得之所以A系统会出现有别于O的属性,是因为个体O是由更小的不可知的pattern所组成,集合中的O严格的说并不一致,其中由于O个体局限性未能表露出来的pattern,通过连接和自复制,同步叠加放大,或者是异化分岔。于是“涌现”出了“新属性”,被“观测”到。参见我最近看的科普短片《白眼之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NTA1Nzg0.html,其实就是基因的显隐型。
2. 最近看语言影响认知和知觉的文章。比如人能够通过视觉细胞感受到可见光部分,但是不同类型的人对不同的波段有着不同的知觉能力。比如俄语对浅蓝和深蓝有不同的词对应,而英语没有。做实验发现俄语被试对深蓝和浅蓝反映出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即对来自不同语言范畴颜色间的辨别速度要快于来自相同语言范畴颜色间的辨别速度。而英语被试没有这种情况。同理爱斯基摩人对雪有几十种描述,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人,他们更加能知觉到我们眼里相同的雪中的conflict、“新属性”,这不是个体能够办到的,而是扎根于群体文化和语言中,逐渐显露出来的。
也就是说 像是语言、意识、符号、观测属性之类的东西,执行的是催化和引导的作用,帮助A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O能力快速的理解运用他们个体不可知的pattern。找到合适的群体去知觉到新的属性,更复杂、更隐晦、更不可知的属性。产生新的涌现。
>LostAbaddon在涌现万物——以无相化万相,纳万相归无相中写道:
---------------------------
不知道看过这篇文章没有《多者异也》http://wenku.baidu.com/view/c9c1ba03bed5b9f3f90f1cdb.html
描绘了科学的层级结构
高层次并不是低层次简单的堆砌,
每一个层次都会涌现新的规律
对于第一部分,你的意识我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由于要么系统是无限可分的从而我们无法搞清楚全部的组成,要么系统有限可分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基元O的具体组成,所以导致了组成A的O其实不是彼此相通的,从而导致了A的新规律?
对这个的话,我认为其实并不是我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无论O是无限可分还是可以继续分但我们不知道的,这些分出来的属性都可以被归纳如O的属性集P中,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但我的本意是:即便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属性,由O构成的A还是有一些属性是不能从O构造出来的——因为,其实A本身也是一个更大系统中的组成子,在这个层次上A的地位就是O。
因此,我的本意中并不要求组成A的O必须是全同的,只要它们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就可以了——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的一致性与一贯性。
所以,这里应该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隐形遗传”的问题。
对于第二部分,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环境影响生物体的例子。就如我原文中所提到的《语言的贫困》,只不过这里这种环境的构造更加“主观”。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人的语言中,表哥、堂哥、姨妈、舅妈、祖父、外祖父等等宗亲关系有一套完整的词汇表来表述,但在西方语言中,无论是表哥还是表弟还是堂哥还是堂弟,或者表的姐姐妹妹或者堂的姐姐妹妹,一律是Cousion。相应的,在西方State、Country、Nation都表示国家,但各自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但在中文中,你能找到的只有“国家”。在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长期发展中所关注的东西不同,从而演化出了截然不同的语言与词汇——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比如当今的国人如果想要表达Nation、Country和State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就会显得举足无措,而这又会影响大家对于这些概念的区分,最后导致相关意识的萌芽严重滞后。
也不是说现在才开始,只不过正式整理成文是现在。
我的想法主要建立在这么几个前提上:
1,在低层次的规律上,没意识什么事——尤其,作为规律的描述语言,数学和意识无丝毫关系;
2,意识也只是一种涌现出的规律——说不定还是进化的副产品,这点我更倾向,相关的想法可以看正文中提到的链接;
3,低层次的规律会涌现出全新的高层次的规律;
4,环境与个体是相互影响的。
毕竟,数学本身是可以脱离于任何实际事物的纯抽象的存在,所以完全没必要将现实中的东西比如意识引入到对于纯逻辑的数学的思考中。
同理,在基本粒子层面上的物理也是和意识无关的——环境影响个体体现在不同的实验手段对结果的影响。但要说是意识决定了量子过程,这条我可不同意——毕竟,哥本哈根流派远非真理,也远非量子理论中大家所认为的真理,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近在思考的是如何将不同层次上的规律联系起来,而且,如何将涌现出的新规律和重整化中的临界点以及临界理论联系起来。
这个方面所用的工具最早是凝聚态物理中的,后来运用到了场论中——我估计以后在String或者Loop也能看到。
当然了,现在所思考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和物理没多大关系了。规律之间的联系,估计最后能结合到数学上的范畴论,因为规律和范畴中的函子或者半函数还是很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这部分的东西似乎现在还没发被彻底形式化,所以也只能做形而上的思考,将部分低层次的内容做个估算,比如那篇GoogleDocs中的估算。
这篇文章没看过,不过我的观点基本也是这样。
正由于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规律,所以世界并不完全是物理的——在粒子物理和星体物理乃至宇宙学之间肯定还有一片广阔的区域留给非物理。
我甚至试图从这套模型出发利用“不可定义数”来证明并不是所有规律都是数学可描述的……不过这事现在还没个明确思路……说不定我压根就想错了,那就悲剧了——世界上的所有规律居然都是数学可描述的?那《哈姆雷特》与《哈利波特》满足哪条方程???
你既然提到了层次 那么我可以这样来解释
分形patternA 叠加出的 patternB 不光是A的集合 本身自己也具有了新的pattern (或者叫做信息) 假定这种pattern能够到达 混沌和秩序的边界
B》A 即使patternA是不可分的最小元素
从隐形遗传(隐秩序)的角度来说 每一次性状的表达即产生选择 选择就意味着部分信息被忽略 于是我们观测到的patternD注定小于实际上拥有的patternC 这部分的信息丢失和上文的不一样 是由于选择或者观测行为出现导致的
这一切最终导致:
1、 我们意识到的只是小部分pattern 同时会干扰pattern的出现
2。 数学能够描述一些意识层次之下的pattern,但是依然有更多的pattern是数学目前没法描述的。
3. 意识的选择性能够加速 pattern的产生 “催化”秩序的产生
>LostAbaddon在回复:涌现万物——以无相化万相,纳万相归无相中写道:
---------------------------
这篇文章没看过,不过我的观点基本也是这样。
正由于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规律,所以世界并不完全是物理的——在粒子物理和星体物理乃至宇宙学之间肯定......
你说:“于是我们观测到的patternD注定小于实际上拥有的patternC 这部分的信息丢失和上文的不一样 是由于选择或者观测行为出现导致的”
但,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得到“选择或者观测行为出现导致的”这么个结论的。
事实上,这里你即使不去“观测”,没有任何人去“观测”,一样会出现patternD,它的出现并不依赖于我们的观测。
如果你这里还是在用哥本哈根流派的量子诠释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从来不认为这个诠释是真实的量子本质。让我选的话,我会选择退相干诠释,因为实在没什么理由去选择哥本哈根诠释……
>zyx1st在回复:涌现万物——以无相化万相,纳万相归无相中写道:
---------------------------
你既然提到了层次 那么我可以这样来解释
分形patternA 叠加出的 patternB 不光是A的集合 本身自己也具......
这一结论是基于对人认知、意识的了解,以及对概念如何从无序中产生的一些了解,所主观认定的。
它并不是在说哥本哈根的量子诠释。相反我认为pattern是否存在,不取决与它是否被观测到。
在我的观点里:
1.任何pattern都可能存在!世界是混沌的。
2.我们之所以只能观测到一些pattern(自然规律),是由于我们处在特定的“场”所决定的。
3.” 场“的定义是能量分布和流通表现得有序的一个区域。
4. 观测行为、牛顿世界在我们所在的场中,是“更加秩序的一部分”,至少是概念级别的。
5. 能量的大小决定了能量分布和流通的最大可能性,也就是说决定了pattern的最大可能数量,也就是最大熵。
6. 场的选择决定了pattern出现的几率函数。当你选择的是观测,那么它出现的几率是100%。
以上均为推测和灵感,近期准备抽出时间补充一下基础知识,有错误地方回来修改,修改、耗散掉不靠谱的地方。
>LostAbaddon在回复:涌现万物——以无相化万相,纳万相归无相中写道:
---------------------------
你说:“